黃爸爸糖果屋秉持手作與用心,將糖果視為藝術品。我們追求完美味道,讓您陶醉於甜蜜旅程,享受無限驚喜。
母樹的記憶:魔鬼塔的靈性敘事
探索懷俄明州魔鬼塔背後的多重面向——從原住民的神聖傳說、地質學的科學解釋,到一個關於七維世界之樹的靈性敘事,邀請你用開放的心,重新認識這座連接天地的古老存在。
寫在前面

站在懷俄明州的平原上,當你第一次看見魔鬼塔從草原中拔地而起,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。這座高達264公尺的巨型岩柱,如同一根巨大的手指直指天際,在方圓數十里內都是最高的存在。晴朗時,人們甚至能從160公里外看見它的身影。
但這座被現代人稱為「魔鬼塔」(Devils Tower)的地方,對於原住民來說,有著截然不同的名字。拉科塔族稱它為「Matȟó Thípila」——熊的旅店。而在我個人的靈性體驗中,我更願意稱它為母樹。
名字的故事:從「熊屋」到「魔鬼塔」

在分享我的體驗之前,讓我們先了解這個地方的名字是如何演變的。
原住民的神聖之地
在白人到來之前,這裡一直是多個原住民部落的聖地——阿拉帕霍族、夏安族、克勞族、奇奧瓦族、蘇族,每個族群都有自己對這座巨石的稱呼,也都流傳著與它相關的神話。這些神話大多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:大熊的爪痕。
傳說中,有孩子被巨熊追趕,他們向大神祈禱。巨石騰空而起,將孩子們頂到安全之處,憤怒的大熊不斷抓撓岩石,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垂直溝槽。
誤譯的代價
1875年,美國陸軍上校理察·道奇(Richard Irving Dodge)率領勘測隊來到這裡確認金礦。一個翻譯上的錯誤,將原住民的地名誤譯為「Bad God’s Tower」(惡神塔),後來輾轉定名為「Devils Tower」。
這個名字的改變,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換,更象徵著一種文化視角的轉移——從敬畏自然的原住民信仰,到征服自然的殖民思維。
1906年,熱愛野外生活的年輕總統西奧多·羅斯福,將魔鬼塔設立為全美國第一座國家紀念區。這是一個重要的保護里程碑,但原住民的名字和故事,卻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。
地質學家眼中的魔鬼塔

讓我們暫時從靈性的角度抽離,看看科學如何解釋這座奇特的岩柱。
五千萬年前的地底秘密
地質學家的研究顯示,魔鬼塔的岩石屬於響岩斑岩(phonolite porphyry),含有大量的正長石晶體。約在5000萬年前(也有研究指出是4050萬年前),當這片區域還埋在地底時,頻繁的地質活動造成岩漿從地殼深處侵入。
岩漿並未噴發到地表,而是在地底慢慢冷卻。在冷卻過程中,熱脹冷縮的作用,讓岩石裂成了多邊形的柱體——就像乾涸池塘的泥土會裂成多邊形一樣,只是規模大得驚人。
時間的雕琢
經過數百萬年,海底隆起形成陸地,風和水開始侵蝕。因為火成岩比周圍的沉積岩堅硬得多,當較軟的沉積岩被蝕去後,就剩下魔鬼塔高高聳立在平原之上。
水滲進柱體之間的空隙,隨溫度變化而膨脹收縮,迫使一些柱體從主體崩落。這些碎裂的柱體散布在塔基周圍,形成壯觀的岩屑斜坡。
有趣的事實: 魔鬼塔的基座直徑約305公尺,向上逐漸收縮,頂端直徑僅84公尺。塔頂的面積約91公尺×55公尺,足夠放置一個足球場。
我所體驗到的母樹:一個七維度的世界

現在,讓我分享我個人的靈性體驗。這不是科學,也不是歷史記載,而是一種內在的感知和記憶。
當地球還是半圓形
在我的感知中,地球並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完整的球體。在遠古時期,它是一個半圓球,而在這個半圓球的中心點,矗立著一棵巨大的樹——我稱它為母樹,或世界之樹。
這棵樹不是我們在三維世界看到的木質樹木。如果一定要用三維的語言描述,它的材質更像是岩石、水晶般的存在,閃爍著光芒,不斷向上生長,高聳入太空。我們現在在懷俄明州看到的魔鬼塔,只不過是母樹上的一小段樹幹,遺留在三維世界的殘影。
七維度的居民
那時的地球是七維度的存在。母樹上住著各式各樣的居民:
空中的居民們
- 會飛的鳥類和動物
- 有翅膀的生命
- 沒有翅膀卻能飛行的精靈——比如我,一個藍綠色的光之精靈
- 會飛的獨角獸
- 會飛的龍
地面的居民們
- 水晶山和水晶河流
- 會走路的水晶人
- 白色的老虎
- 金色的獅子
- 銀色的犀牛
- 漂浮在半空中的彩虹魚
我誕生於母樹的花朵
我是從母樹花朵中誕生的精靈。作為一個藍綠色的光,我的工作是照顧這裡的居民,特別是鳥類和其他會飛的生命。
在母樹裡,我們有儲書館,有學生和老師。我們的老師很特別——他們是會發光的珠子,像夜明珠一樣。這些老師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
沒有白天黑夜的世界

那是一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時空。
以光為食
我們不需要食物,因為我們的養分直接來自太陽光。陽光照射到母樹的一側時,另一側因為母樹產生的巨大陰影,居民們就知道該是休息的時候了。這就是我們的晝夜循環,但並非真正的黑夜,而是一種柔和的半明半暗。
每天都在做喜歡的事
在這個七維度的世界,每個人每天都過得很開心,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——與朋友家人相處,學習宇宙的各種知識,施展不同的魔法。
我們的意識與蓋亞母親、與母樹緊密連結,彼此的心靈不斷合而為一。這種連結讓我們能夠:
- 輕鬆地在地面遊玩
- 隨著母樹深入宇宙無盡的天空
- 依靠母樹到達不同的維度去體驗
-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,到不同維度展現所學
那是一個真正和諧、喜悅、充滿魔法的世界。我們量力而為,尊重每個生命,也被每個生命尊重。
黑暗的侵略與母樹的犧牲

但這個美好的世界,終究迎來了劇變。
被覬覦的世界樹
正因為我們擁有這樣的母樹,能夠輕易到達不同維度,我們的世界被其他文明看見了——那些被稱為「黑暗民族」的外星文明。
他們對母樹的力量感到覬覦,於是發動了侵略。
愛好和平的代價
我們愛好和平,不願意發生戰爭。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,我們沒有反抗,很多居民因此被殺害。
在危急時刻,母樹做出了最後的選擇。
母樹的最後守護
為了拯救我們這些倖存的居民,母樹用盡自己所有的力氣和能量,與蓋亞母親結合,讓地球從半圓形成為一個完整的球體,將我們覆蓋、封存在其中。
就這樣,那個七維度的世界之樹從此消失了。
只剩下一小段樹幹,化作堅硬的岩石,矗立在三維世界的懷俄明州草原上。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——被誤稱為「魔鬼塔」的遺跡。
兩種敘事的交織

當我們將科學與靈性並置,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呼應。
時間的巧合
- 地質學: 魔鬼塔形成於約5000萬年前
- 靈性敘事: 七維度地球的時代,在地球成為完整球體之前
這兩個時間點,是否暗示著某種連結?
形態的相似
- 地質學: 多邊形的柱狀結構,像是巨大的結晶體
- 靈性敘事: 母樹的材質像水晶、像岩石
魔鬼塔那些垂直的溝槽,在原住民傳說中是熊的爪痕,在我的感知中,是母樹樹幹的紋理。
神聖性的共鳴
無論是拉科塔族的「熊屋」,還是我所感知的「母樹」,或是其他部落的神聖傳說——不同文化都一致認為:
這個地方,不僅僅是一塊岩石。
它承載著更深層的意義,是連接天地、連接不同維度的通道,是值得敬畏和守護的聖地。
思考延伸:我們失去了什麼?

當我站在魔鬼塔前,看著那些攀岩者在岩壁上攀爬(每年約有4-5千人嘗試登頂),我會想:
我們是否在「征服自然」的過程中,失去了與大地的連結?
原住民將這裡視為聖地,在特定時期會避免攀爬,以示尊重。但對大多數遊客來說,這裡只是一個「景點」,一個拍照打卡、挑戰極限的地方。
魔鬼塔周圍,漫山遍野生長著虬松、苍松、杜松、馬尾松、山艾樹、紅醋果、野漿果樹、白楊。每年約有40萬遊客來訪,但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神聖?
1977年,史蒂芬·史匹柏的電影《第三類接觸》將魔鬼塔描繪成外星人的降落地,讓這裡一夕之間爆紅。這個選擇或許並非偶然——這個地方本身就散發著某種「不屬於人間」的氣息。
探索啟發:保持開放的心

我分享這個「母樹」的故事,不是要說服任何人相信它是「真實」的歷史。
靈性體驗本來就是主觀的、個人的。它無法被科學驗證,也不需要被驗證。
但我想邀請你思考:
當一個地方被許多不同的文化、在不同的時代,都視為神聖——這本身是否就說明了什麼?
也許,那些看似「迷信」的傳說,那些「不科學」的感知,其實是另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。一種更古老、更直觀、與大地更親密的方式。
當我們只用科學的語言解釋魔鬼塔——「這是5000萬年前的火成岩侵入體」——我們得到了精確的知識,卻可能失去了敬畏。
當我們只用靈性的語言描述它——「這是世界之樹的遺跡」——我們得到了詩意的想像,卻可能缺乏實證。
或許,我們需要的是兩者的平衡。
用科學的眼睛觀察,用靈性的心靈感受。讓理性與感性、知識與智慧、分析與直覺,在我們內在和諧共存。
尾聲:如果你有機會去魔鬼塔

如果你有一天站在懷俄明州的草原上,仰望那座拔地而起的巨型岩柱:
試著閉上眼睛,深呼吸。
感受這片土地的能量。
不要急著拍照、不要急著攀爬、不要急著離開。
就只是在那裡,與這個古老的存在共處片刻。
也許,你會聽見風中傳來的低語。
也許,你會感受到某種難以言喻的神聖。
也許,你會明白為什麼原住民稱它為「熊屋」,為什麼我稱它為「母樹」。
因為這裡,從來就不只是一塊岩石。
它是記憶的承載,是連結的通道,是某種更宏大存在的見證。
無論你選擇相信地質學的解釋,或是靈性的敘事,或是原住民的傳說——
願你都能用一顆開放而敬畏的心,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奇妙。
標題三
Devils Tower National Monument
位置: Highway 110, Devils Tower, WY 82714
高度: 264公尺(從基座算起) | 海拔: 1558公尺
頂部面積: 約91m × 55m
成立年份: 1906年,美國第一座國家紀念區